撿野板栗
兒時記憶里,立秋后,幾場秋雨浸潤山野,山里的野板栗便悄然成熟。每到這時,爺爺總會領著我們一幫堂兄弟進山撿野板栗。
進山前,大家備好火鉗和麻布袋,又到村頭小賣部買幾袋發(fā)餅當午餐。爺爺挑著大籮筐,握著長長的竹竿走在最前,山里哪有野板栗樹,他如數(shù)家珍。這個季節(jié)小孩進山,最怕蛇、蜂和毛毛蟲。出發(fā)前,爺爺特意在柴火堆里為我們每人尋來一根木棍,既能爬坡時當拐杖,又能驅趕蛇蟲。山路崎嶇,遇棘刺擋道,爺爺便用鐮刀為我們開路。一路上,雖未遇蛇和蜂,卻見不少樹葉上的毛毛蟲,我們小心避讓,避免皮膚被蜇得起皰。
經過一段充滿期待的跋涉,伴著鳥叫蟲鳴,翻越兩個山頭,爺爺帶我們來到幾棵粗壯的板栗樹前。綠葉間掛滿小刺猬般的野板栗球,外殼大多由綠轉黃,熟透的已裂開,露出飽滿發(fā)亮的褐色板栗。有人仔細搜尋草叢中油亮的野板栗,有人用火鉗夾起帶殼的板栗球堆在麻袋旁。爺爺則笑著爬上樹,騎在樹杈間,用竹竿敲打樹枝,板栗球嘩啦啦掉落。年過六旬的爺爺身手依然矯健,不一會兒,地上就落了厚厚一層板栗球。裂開的板栗球,輕輕一夾,板栗便蹦了出來;沒裂開的,就得用石頭敲開口子。即便戴了手套,我們的手還是難免被板栗球堅硬的刺扎到。
不知不覺,日頭已悄悄爬上中天。爺爺招呼我們吃發(fā)餅補充體力。林間清冽甘甜的山泉從石縫里潺潺流出,此時在我們眼中如瓊漿玉液。大家嚼著發(fā)餅,歡聲笑語驚飛了枝頭的小鳥,在山間久久回蕩。休息過后,我們又投入“戰(zhàn)斗”。那些個小、未熟透的青色板栗球,敲開費勁,大家便隨手丟棄。爺爺卻彎腰一一夾進籮筐說:“丟了可惜,放些日子就熟了。野板栗樹生長緩慢,八年才開花結果,十五年以上才進入盛果期。我小時候家里沒飯吃,全靠這幾棵板栗樹渡過難關,它們可是那個年代的大功臣?!甭犞鵂敔斏硢s溫暖的聲音,看著他布滿老繭的手,我們趕忙將那些被嫌棄的板栗球也收集起來。
在收獲的喜悅中,來時干癟的麻布袋,如今個個鼓鼓囊囊。我們滿載而歸,走在崎嶇山路上,腳步都輕快了許多?;氐郊遥覀儼寻謇醴纸o家人和鄰里,咬上一口,嘎嘣脆響,野板栗的清香混著炊煙,在山村飄散開來。爺爺笑了,我們也笑了。這笑聲里,盛著自然的饋贈,裹著祖孫間的溫情,更流淌著代代相傳的鄉(xiāng)土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