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特稿231】家在德仁苑

每年“六一”兒童節(jié),德仁苑都會組織孩子們開展活動。受訪者供圖

經(jīng)過17年時間,德仁苑創(chuàng)辦時留在院子里的小白楊樹已經(jīng)長大了。本報記者 王曉穎 攝

午飯后,德仁苑的孩子們在清洗自己的碗筷。本報記者 王曉穎 攝

自2008年起,德仁苑的孩子們每年都會拍攝一張全家福。本報記者 王曉穎 攝

德仁苑的菜園里,黃梅生與孩子們在一起勞動。受訪者供圖

更多精彩內容請掃描二維碼
進入8月,隨著新學年開學的日子臨近,即將年滿66歲的黃梅生越來越忙——今年入住德仁苑的學生名單還沒有敲定,他得加快推動相關進度。
位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的德仁苑,創(chuàng)建于2008年,是一家接收當?shù)乩Ь硟和母@麢C構。截至上學期末,先后已有348名孩子在德仁苑免費吃飯、住宿。他們中時間短的在那里待了兩年多,最長的則生活了11年。
17年來,德仁苑創(chuàng)始人黃梅生在孩子們口中已從曾經(jīng)的“校長爸爸”變成了如今的“校長爺爺”。不過,無論稱呼怎么變,每一年秋天,當新一批因各種原因無法得到應有照顧的孩子進入德仁苑時,黃梅生的期待一直沒有變:他希望在這個特殊的“家庭”里,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長大。
“野孩子”
1959年,黃梅生出生在分宜縣一個偏遠的農村。因為家里條件差,兄弟姐妹多,從黃梅生記事起,“饑餓感”就如影隨形。院子里放著的一臺石磨是黃梅生小時候的“飯桌”, “每人每頓只能分到半碗飯,根本吃不飽”。
上初中后,黃梅生開始住校。沒錢去學校食堂,他的下飯菜都是每周末從家里帶的一罐干菜。氣溫高的時候,到了下半周,干菜會發(fā)霉發(fā)酸?!岸亲羽I得火燒火燎”的黃梅生顧不上那么多,看到“白毛”,他就用筷子輕輕撥開,然后就著飯把菜咽下去。
一天,正在吃變質干菜的黃梅生被班主任老師撞了個正著,老師特意夾了自己的兩塊霉豆腐放在黃梅生碗里?!耙豢谝氯?,我就流淚了?!秉S梅生說,后來自己再沒吃到過那么好吃的霉豆腐,但當時口中的滋味,他一輩子都會記得。
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,除了饑餓,黃梅生還有一個季節(jié)性的“敵人”——寒冷。有好幾個冬天,他都是光腳穿一雙黑膠雨鞋度過的。實在太冷,他就學大人的方法,在鞋底胡亂塞一些干枯的稻草,希望借此隔絕一些寒意。
后來,另一位老師給了黃梅生一雙打滿補丁的舊襪子,那是他人生中擁有的第一雙襪子,也是他第一次知道冬天“不凍腳”是什么感覺。
老師們的善意溫暖了黃梅生的身心,也影響了他的職業(yè)選擇。22歲那年,從原宜春師范??茖W校畢業(yè)后,黃梅生回到分宜縣,成了一名小學教師。
因為自己過往的經(jīng)歷,從站上講臺起,黃梅生總會對家庭有困難的學生多一些關注。不過,直到2002年的一次家訪,他才深切感受到,在不被看到的地方,一些孩子的生活處境有多艱難。
那時候,黃梅生已是分宜縣第一中心小學的校長。一天,一位年輕老師拉著一個“野孩子”來找黃梅生“告狀”,“這課沒法上了,他一個人就能攪得全班雞飛狗跳?!币慌?,被當作“罪魁禍首”的男孩穿著一件明顯不合身的舊衣服,頭上、臉上、手上都臟兮兮的。
憑借多年教學經(jīng)驗,黃梅生知道學生調皮往往和家庭有很大關系。但到了男孩家中,他才發(fā)現(xiàn)情況比自己想的嚴重得多。孩子的父母因車禍和癌癥相繼去世,與他相依為命的奶奶幾年前眼睛就全瞎了。當時已臨近春節(jié),祖孫倆的飯碗里卻只有蘿卜和白菜。
黃梅生的心被刺痛了。后來,他在分宜全縣做了一次摸底調查,發(fā)現(xiàn)有類似情況的學生竟然有100多人。有的孩子父親去世,母親改嫁后就沒了音訊;有的孩子父母均有殘疾難以承擔照料責任;還有的孩子從記事起就沒見過自己的爸爸媽媽……
剛開始,每隔幾個月,黃梅生會自掏腰包,把米、面、油送到最困難的那部分學生家里,但這無法從根本上改善他們的生活環(huán)境。更讓黃梅生擔心的是,長此以往,一些孩子的心理和行為都會出現(xiàn)問題,“要是走上歪路,他們的一生可能就毀了”。
漸漸地,黃梅生萌生了一個想法:把這些“沒人管的孩子”聚在一起,照顧他們的生活和學習,給他們建一個新的“家”。
一份名單
黃梅生口中“沒人管的孩子”,現(xiàn)在多被稱為“事實孤兒”或“困境兒童”。在黃梅生關注到這一特殊群體時,我國還沒有針對他們的幫扶、保障政策,這也使得黃梅生想給這些孩子建家的想法遲遲難以落地。
那幾年,從分宜縣到新余市再到江西省,從政府部門到大小企業(yè),黃梅生不知道把孩子們的情況和自己的計劃說了多少遍,但資金、場地、運營資質等問題卻始終無法解決。
直到2008年初,一些來自上海的企業(yè)家決定出資幫助分宜縣的困境兒童,分宜縣政府也專門為此成立了工作小組。當年9月,由舊廠房改造的“分宜德仁苑”建成了。
德仁苑地處分宜縣鍛壓廠社區(qū)的宿舍樓之間。推開兩扇鐵門,一眼就能望到它的全部:一棟三層小樓、一排平房、一個院子。小樓一層是餐廳和活動室,二層三層是宿舍區(qū);平房則分為辦公室、食堂和門衛(wèi)室等區(qū)域。
2008年10月,第一批34名孩子入住德仁苑。當?shù)乩Ь硟和臄?shù)量遠不止這么多,但德仁苑場地和資金有限,“篩選”就成了無奈但又必需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
17年來,每到暑假,黃梅生都會按照分宜縣各小學送來的名單,到每一個符合條件的學生家中走訪了解情況,經(jīng)過反復比較、斟酌后,選出最迫切需要幫助的一部分孩子。最初幾年,為了公平分配名額,黃梅生還定了個規(guī)則:每個家庭只能有一個孩子進入德仁苑。
但現(xiàn)實總會與規(guī)則打架。2014年夏天,黃梅生見到了當時還不到8歲的雙胞胎陳小誠和陳小勇。父親早逝,母親無法一邊打工賺錢一邊照顧兄弟倆的生活??粗鴥蓮垘缀跻荒R粯拥男∧?,選誰不選誰,黃梅生都覺得不對。
最后,他決定破例——兩個孩子一起接收。
時隔多年,陳小勇依然記得自己剛到德仁苑時的情形。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(huán)境,他和哥哥都有些害怕。那段時間,兄弟倆每次給母親打電話,總是哭著說要回家。
德仁苑的孩子,初來時大多只有七八歲,想家,往往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困難。2010年,家住德仁苑附近的晏紅衛(wèi)應聘成了那里的生活老師。十多年來,每到有新的孩子入住時,她就會忙得不可開交。有的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,有的孩子幾天不說話,還有的孩子不愿意吃飯……這些都需要晏紅衛(wèi)和同事們耐心安撫和陪伴,幫助他們度過最初的適應期。
忙歸忙,但晏紅衛(wèi)知道,大多數(shù)孩子與德仁苑的磨合時間不會太長。從一日三餐,到起居作息,再到學習安排,孩子們在德仁苑的生活既有規(guī)律,也有依靠。這樣的照料,在普通家庭再正常不過,但不少困境兒童此前卻可能很少體會過,這也能盡快消解他們的驚恐和無助。
陳小勇經(jīng)歷過這樣的過程。他說,小時候不懂,現(xiàn)在想起來,德仁苑看似簡單的生活里,藏著像他和哥哥這樣的孩子一直欠缺的“安定感”。
吃好、睡好、生活好
6月末,學期已近尾聲。這天中午,晏紅衛(wèi)照例出現(xiàn)在分宜縣第一中心小學門口,“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,每天上下學我都要接送到位”。放學鈴聲響過后,孩子們陸續(xù)聚在晏紅衛(wèi)身邊。她數(shù)了數(shù),確認全員到齊,才領著這支排得不算整齊的隊伍朝一公里外的德仁苑走去。
黃梅生已提前等候在鐵門處?!敖裉焐险n學了什么?”“在學校有沒有遇到開心的事?”孩子們走近,黃梅生一邊笑著一邊詢問道。只要他在德仁苑,這樣的“歡迎儀式”,黃梅生每天都會堅持。
飯點,是德仁苑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之一。
洗手時,聽說今天午餐有雞腿,9歲的劉宇很高興,“我是‘吃雞腿大王’!”排隊打了飯菜,他快步走到貼有自己名字的飯桌前,埋頭大吃起來。
“細嚼慢咽,不夠再去添?!秉S梅生一邊對劉宇說,一邊用目光在餐廳里四處巡視著。
德仁苑創(chuàng)辦后不久,黃梅生專門把自己老家的那臺石磨搬了過來。他說這樣能提醒自己,一定要讓孩子們吃飽、吃好。為此,黃梅生要求后廚人員每頓備餐時必須要有余量,“看到鍋里有剩菜剩飯,我才能確定孩子們沒有餓肚子”。
別的孩子吃得很香,坐在劉宇旁邊的趙陽卻一直用筷子扒拉著碗里的飯菜,偶爾往嘴里塞一口,還老半天咽不下去。
黃梅生很快發(fā)現(xiàn)了異常?!吧眢w有哪里不舒服嗎?”他俯下身輕聲問道?!把捞邸壁w陽含糊地說了一句。黃梅生托起他的下巴往嘴里看,發(fā)現(xiàn)有一顆乳牙已經(jīng)松動了。
“換牙說明你長大了?!秉S梅生安撫著趙陽,并讓他別著急,盡量用另一側的牙齒慢慢嚼,慢慢吃。
自成立以來,德仁苑的運轉一直依靠社會和政府的資助。為了節(jié)約開支,不大的院子里開辟出了一片菜地,還養(yǎng)了100多只雞鴨。在孩子們的課余時間,黃梅生和其他員工會帶著他們除草、澆水,并用食堂的剩菜剩飯喂食家禽。“看到自己種的菜成熟了,孩子們都特別高興?!秉S梅生說,這樣的“自給自足”,既能為孩子們提供豐富的食材,又鍛煉了他們的勞動能力。
除了吃飯,睡覺在德仁苑也是大事。按照作息時刻表,晚上8點半,小學生要按時就寢。孩子們睡了,生活老師的工作卻還沒有結束。值班的夜里,晏紅衛(wèi)總會起來兩三趟,不是給這個孩子蓋好被踢開的被子,就是幫那個小家伙把探出床沿的手和腿收進去。時間長了,她的睡眠也變得碎片化,“每隔兩三個小時就會自動醒一次”。
黃梅生說,每一個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,只有吃好、睡好、生活好,他們才有長大成材的根基。
讓他們“被看見”
“這里還有一點油痕,用熱水才能洗干凈?!蔽绮徒Y束,孩子們在水池邊清洗自己的碗筷,“餐盤清潔監(jiān)督員”鄭鵬則在一旁認真履行自己的“職責”。
“去年9月,他和自己的雙胞胎兄弟剛來德仁苑時,可不是這樣的?!标碳t衛(wèi)笑著說,那時候兩個男孩火氣都很大,動不動就會“變身”炸毛的小公雞,罵人、打架是常有的事。
受過往經(jīng)歷影響,不少初來德仁苑的孩子身上都帶著一些“小刺兒”。有人吃飯?zhí)羧龗?,有人隨手亂扔垃圾,還有人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會亂發(fā)脾氣甚至動手打人。
如果說在生活上的照顧是“養(yǎng)”孩子,那么在行為習慣上的引導則是“教”孩子。在黃梅生看來,孩子們大部分的“壞毛病”都是此前長期生活在缺乏愛與關注的環(huán)境中造成的?!白屗麄兏惺艿奖頁P與肯定,許多問題自然就解決了”。
于是,來了不愛干凈的孩子,黃梅生就讓他當“衛(wèi)生部長”,負責監(jiān)督其他孩子不亂扔垃圾、不隨地吐痰;遇到生活中不講規(guī)矩的“刺兒頭”,黃梅生就推他做“紀律部長”,協(xié)助德仁苑員工在各種場合維持相關秩序。“孩子是純真的,要管理別人,自己自然要先以身作則?!秉S梅生說,當曾經(jīng)調皮搗亂的孩子“被看見”,他們的改變往往會十分顯著。
同樣被“看見”的,還有那些總是沉默的孩子。因為家庭條件不好,陳小誠和陳小勇小小年紀就有了自卑心理,性格也顯得有些封閉。到德仁苑后,陳小勇發(fā)現(xiàn)身邊的伙伴們都有跟自己類似的經(jīng)歷,也沒有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。慢慢地,陳小勇話多了,笑容多了,在學校也有了朋友。他說,因為有了德仁苑這樣的“家”,他再不覺得自己和別人有什么不同。
在德仁苑里,“寓教于養(yǎng)”的痕跡有很多。樓道轉角處懸掛的一面全身鏡,提醒經(jīng)過的孩子們整理著裝、扶正紅領巾。樓梯臺階上張貼的“小腳丫”圖案,引導孩子們養(yǎng)成靠右通行的好習慣。活動室里,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“容易的事天天做好就不容易”等標語也隨處可見。
普通家庭里,孩子的很多事可以由家長代勞,但在德仁苑,黃梅生很注重孩子們的自主成長。自入住起,無論是洗碗、疊被,還是打掃衛(wèi)生,孩子們都要自己動手完成。17年來,“大帶小”已是德仁苑標志性的“家風”?!按蠛⒆釉趺醋觯『⒆友劬?、手上學,潛移默化間就會了?!秉S梅生說,這樣的互助方式,不僅傳遞了生活技能,更重要的是也在無形中傳遞了良好的習慣和品質。
2008年,德仁苑修建時,工地上有一棵“礙事”的小白楊樹。黃梅生堅持把它留了下來。如今,白楊樹早已長大。這期間,包括陳小誠陳小勇兄弟在內,德仁苑已有80多個孩子考上了大學。不過,相比于這個數(shù)字,黃梅生說他更在意的,是每一個從德仁苑走出去的孩子都能像那棵白楊樹一樣,活得堂堂正正。
“你愛孩子嗎?”
2019年,民政部等12部門發(fā)布《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(yǎng)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》。自那以后,全國多地相繼在基本生活、教育、醫(yī)療等方面出臺舉措,為“事實孤兒”構建保障制度。
在江西,依據(jù)相關政策,目前每名“事實孤兒”或“困境兒童”每個月能獲得1000多元的生活補助,但德仁苑依然堅持免費為孩子們提供食宿。黃梅生說,那筆錢要留著給孩子們上高中、大學時使用。
2021年,因自身經(jīng)營遭遇困難,上海愛心企業(yè)停止了對德仁苑的資助,德仁苑的運轉隨即出現(xiàn)了資金缺口。就在黃梅生著急時,已在德仁苑做了十多年志愿者的夏侯斌拿出2萬元交到他手上,“大家一起,一定能渡過難關”。
退休前,夏侯斌也是一名小學教師。德仁苑創(chuàng)辦后沒多久,有感于黃梅生的善舉,他主動提出義務加入其中。如今,作為德仁苑最資深的志愿者,夏侯斌既要給孩子們輔導作業(yè)、上書法課,還要協(xié)助黃梅生處理機構運轉的各項事宜。最近,他正忙著整理適齡困境兒童的資料,為后續(xù)走訪做準備。
除了夏侯斌,今年56歲的晏紅衛(wèi)同樣承擔了德仁苑很大一部分工作。照顧幾十個孩子并不輕松,德仁苑能開出的工資也不高,但晏紅衛(wèi)說,看到孩子們從剛來時的膽小、封閉慢慢變得活潑、快樂,是她留下來的最大動力。
“你愛孩子嗎?”每次招聘工作人員時,黃梅生一定會問這個問題。在他看來,“愛”是在德仁苑與孩子們相處時必不可少的因素。
自德仁苑成立以來,當?shù)卣恢蓖ㄟ^多種途徑為生活在那里的孩子提供支持。隨著黃梅生與德仁苑的故事傳播開,也有許多“愛孩子”的人或是出錢,或是出力,一點點地提升、改善著他們的成長環(huán)境。
陳小誠還記得,上小學時寫作文是他的大難題,于是他把“希望有一本作文書”寫進了“心愿卡片”?!皼]想到后來真的有人捐贈了一批圖書?!?/p>
實現(xiàn)心愿的不止陳小誠一個人。現(xiàn)在在德仁苑,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,在志愿者的帶領下學習樂器、舞蹈和各類體育項目。有的孩子還因此把愛好發(fā)展為了特長,考上了大學里的相關專業(yè)。
今年5月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困境兒童福利保障工作的意見》,提出要不斷完善困境兒童福利保障體系建設,有效提升困境兒童福利保障水平。在黃梅生看來,這意味著困境兒童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,未來,這一群體的生活、教育條件一定會越來越好。
暑假,德仁苑依然照常運轉著——每年夏天,總有一部分孩子因為各種原因選擇留在那里度過假期。如果是初次走進那個院子,人們大多會被距離鐵門不遠處的一塊展板吸引。展板上共有17張照片,那是自德仁苑創(chuàng)立起,黃梅生和孩子們歷年拍下的全家福。照片里的孩子換了一批又一批,黃梅生也從黑發(fā)變成了白發(fā)。
偶爾,黃梅生會在展板邊稍做停留,他說,等新的一批孩子到了“家”,那上面很快就會有第18張照片了。
(應受訪者要求,文中陳小誠、陳小勇、劉宇、趙陽、趙鵬均為化名)